新世紀專欄

從五形人教你如何不生病

馬上利用五形特質檢測機,算一算

以下郭醫師將帶我們認識五形人的體態、優點、缺點與容易罹患的疾病,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喔!

https://reurl.cc/bzXXDM

郭哲彰院長5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現代人經常外食,營養攝取不均,無形之中也對身體造成影響。

其實中醫裡面有許多飲食策略,只要從生活中調整,並參考郭醫師的一日正確飲食規劃,可以讓我們吃的健康又安心。

一起來看看郭院長的解析吧!

完整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jqb0Xy

郭哲彰院長醫師與心閱網合作的八月專欄出爐囉! 明朝著名中醫家萬全提出「三有餘而四不足」理論,指出孩子的體質具有六種生理特性,分別是:心有餘、肝有餘、陽有餘而陰不足、肺不足、脾不足與腎不足。自古以來,中醫皆依此理論了解孩子的體質狀況,給予相對應的照顧與教導方式。

1. 心有餘:營造寧靜成長環境,陪伴孩子做靜心活動

2. 肝有餘:少吃烤炸辣甜等助長肝火的食物

3. 陽有餘而陰不足:多補充水分,少吃燥熱食物

4. 肺不足:不吃冰品甜食,多運動和曬太陽

5. 脾不足:盡量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冰涼瓜果

6. 腎不足:食用黑豆,盡量減少游泳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郭院長一同來瞭解六種養育方式,輕鬆改善孩子體質吧!

完整文章連結:https://reurl.cc/Q3349M 

郭哲彰院長2月份心閱網出爐了!

古人曾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理應要含蘊、要藏精,不應耗散身體的能量。但在現今以健康的角度來說,冬天身體還是要適度活動喔!

以下郭院長要帶我們探討為什麼冬天還是要動、哪些體質特別需要運動以及冬天運動的高風險族群,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喔!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WEGqN9

郭哲彰院長12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今天寒流來,我們去吃個藥膳補個身子吧!」時序進入冬季,很多人會開始透過進補或者是添衣保暖,來對抗冷冽的天氣。

身子暖是暖了,不過不少人補一補便會察覺身體出現一些問題,或者衣物多穿了還是覺得手腳冰冷,冬天又該怎麼進補呢?

就讓我們一起跟著郭醫師,一起了解真正適合冬天的養生方式,避免大費周章卻反而失了健康喔!

完整文章連結:bit.ly/3voVBMc

郭哲彰院長10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近年蔬食、素食的飲食風氣蔚為潮流,除了因宗教信仰外,也有越來越多人為了健康或環保而選擇茹素。尤其在疫情期間陸續有研究指出:純植物素比起海鮮素或是低碳、高蛋白飲食更能提升我們免疫力,以及降低染疫風險及疾病嚴重度。
 

然而吃素並不是單純從吃肉改為吃菜而已,原來均衡的中醫的飲食之道有這麼大的學問! 
 

讓我們來聽聽郭哲彰院長對於吃蔬食的建議吧~
 

完整文章連結: https://bit.ly/3U02RZ0

想知道中醫如何看待「新冠肺炎」嗎? 想知道提升自我免疫力六大祕訣嗎?

今年度開始,【福智文化心閱網】每月都會發布一篇郭哲彰院長專欄,歡迎大家
轉貼分享,共同為您的健康身心靈把關喔!??

連結: 
https://reurl.cc/Qp85Xo

現今社會步調快速,所感受到的環境壓力十分直接,胸悶肩痠胃痛樣樣來...我們該如何觀察自己是否處於四種高壓狀態呢?壓力大也會造成難解的氣鬱體質,郭哲彰院長在六月份心閲網中要教大家減壓七妙招,活得健康又長壽喔!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oLbXDV

外食族的你,還在用塑膠袋裝熟食嗎?食物雖美味,但若是使用高危險性的塑膠容器,不知不覺吃下肚,會嚴重的影響人體健康,這也是台灣乳癌患者為何會逐漸年輕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請看以下報導:https://bit.ly/2ZpAgAu

根據研究,改善失智的方式越來越多。臨床失智症專科醫師:朝田隆指出,素描練習可鍛鍊大腦的各種功能,包括增加專注力、觀察力,同時強化視覺記憶與理論能力,均衡運用左右腦。醫界認為具消除壓力、預防健忘之功效。現今已經不少醫院和照護中心將素描當成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喔!

連結:https://reurl.cc/EK7XZK

郭哲彰院長9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人體老化的過程,與中醫內涵所談的太極、陰陽概念息息相關,從一開始青壯年時期陽氣較旺,到過半百後由陽轉陰,邁入老化階段,但何時開始衰退其實因人而異,並且受到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影響。

 

本月份心閱網,郭哲彰院長將告訴我們從食療、生活作息、運動、穴位各方面切入,正確聰明地保健,幫助大家警覺老化的現象,用積極樂觀的態度,老得健康、老得有尊嚴!

完整文章連結:https://reurl.cc/Gbdyqp

文/周子為 醫師

王小姐常打電腦,有時覺得脖子後面緊緊的,還會伴隨著頭暈頭痛的症狀,觸診後發現她的枕下肌群相當緊繃,所謂的枕下肌群,是位於頭後側的枕骨-上頸椎區的四對小肌肉,分別是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和頭後小直肌。其周遭神經密布,極易造成神經卡壓或壓迫到椎動脈影響腦部循環,當有不良姿勢,如:駝背、上頸椎錯位或脊椎曲線改變時,就可能會使枕下肌群緊繃,時間久了將會加速頸椎退化的速度,因為當枕下肌群緊繃時,會使上頸椎活動受限,而下頸椎為了彌補上頸椎缺乏的活動角度,會產生過度活動的情形,如此下頸椎就很容易因過度磨損而退化,這也是頸椎退化多發生於頸椎第4-6節(下頸椎)的原因之一。 

此類病人一般以針灸治療為主,局部取穴可取膽經的風池穴、完骨穴及膀胱經的天柱穴,平時可用穴位按摩或熱敷來放鬆肌肉,改善頸部和大腦的循環,通常症狀都會有所改善。

另外,可再配合做縮下巴的運動改善頸椎活動度。方法是將下巴往自己頸部的方向緩緩縮回去,做動作同時搭配深呼吸讓筋膜延展,來回做個五下就可以有效維持頸椎的活動度,大家可以試試看喔。

郭哲彰院長8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你是否有過夏日一早起床,發現自己滿頭大汗、而且覺得好累,前一夜的睡眠彷彿完全沒有消除身體的疲憊?

夏季失眠問題非常常見,不只容易導致人們隔天精神不好、影響工作狀況,甚至也可能影響情緒。究竟從養生角度來看,失眠問題會給身體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而我們又能透過哪些簡單做法來改善呢?郭院長也點出常見的夏季失眠4大原因與解決方式,一起來看看郭院長的解析吧!

完整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XW16LE

郭哲彰院長12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多數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你可曾想過這是為什麼?另外,在什麼時間點喝水、喝多少都可以嗎?事實上,為身體補充水份固然重要,但也要喝對量、喝對方法,才能真正有益於健康喔!

本次介紹,郭院長也以「飲水量」、「飲水時間」與「其他飲水功能」為主軸,開啟針對飲水學問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更加關注飲水的學問,打造代謝良好、不受疾病侵擾的健康身體,一起來學習正確飲水3重點吧!

完整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Ep8egR

郭哲彰院長指出我們日常傷肝的壞習慣,並從造血與調氣兩個角度,完整解析養肝的概念與方法!趕快來了解吧~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lV7g1d

郭哲彰院長3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冬季的腳步逐漸走遠,一轉眼,我們迎來了萬物復甦的春季。

中醫理論一向注重人體與外在自然環境的關聯,因此關於「各個季節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典籍中當然也著墨不少。不過,雖然中醫典籍中著墨甚多,但多數人可能因為資訊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該從何學起和做起。

 

本月心閱網中,郭哲彰院長將帶領我們一起學習,春季調整身心的小撇步,趕快來看看吧!

 

完整文章連結:https://bit.ly/3qyLO4g 

生長發育是一場馬拉松,一開始起跑點就比較前面是遺傳天生的優勢,但這場賽跑有第二次衝刺的時後,就是黃金生長期—青春期,女生10~13歲,男生12~16歲,逐漸出現第二性徵,就是所謂的「轉骨期」。

 

怎樣判斷小孩生長的快慢呢?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kHealth/Quiz_Grow.aspx 有提供全台灣不同年齡男女性別的生長發育曲線表,可以讓您查詢家裡孩子的生長狀況。如果嬰幼兒期(3歲以內)每年長高少於7公分,兒童期(3歲~青春期)每年長高少於4~5公分,青春期每年長高少於4~5公分,生長曲線身高落在第三百分位,就要注意孩子的生長狀況。

 

何時為生長高峰?

一般女性生長高峰為11-12歲,男性生長高峰為12-13歲。女性初經後2年,男性約17歲後,生長板關閉,停止分裂,長高機會降低。

 

白露後是轉骨的好時機

中醫古老的養生哲學強調配合節氣轉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冬若儲藏能量,則來年春夏,就能像樹木草葉一樣蓬勃生長。轉骨不止是著重在身高的發育,但事實上,若能照料孩子快速發育的階段,則可以同時兼顧身心發展,生理方面:發育遲緩、生長滯延、性器官發育不良、矮小身材、月經失調。心理方面:焦慮、抑鬱、急躁、頭痛、痛經、疲勞、眩暈、失眠、胃口不好、青春痘、肥胖。甚至,有些過敏疾病在「轉骨期」,可因體質改善不藥而癒 。

 

如何使用轉骨藥材?

青春期(男生變聲,女生月經開始)後才可以選擇如杜仲、續斷、骨碎補、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等藥材,以調節內分泌荷爾蒙,才不會造成性早熟,且過多滋膩補品,反而礙胃影響吸收,所以第二性徵前,應使用調氣血腸胃的用藥即可,用錯時機,揠苗助長,不可不慎,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郭哲彰院長7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迎接夏日三伏,高溫曝曬下,曬黑、泛油光長痘痘是隱憂,除了肌膚保濕之外,郭院長針對現代人關注的問題,從中醫角度指出根本保養與改善膚況的方法,透過飲食、穴位、生活與運動等面向,幫助我們調整生活習慣,擁有健康肌膚喔!

完整文章連結:https://reurl.cc/0o5Qm6

敬請期待下個月的健康分享唷!

郭哲彰院長6月份心閱網出爐囉!

說到夏季保養,你會想到什麼?相信很多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夏天又不像冬天那麼冷、容易生病,哪需要保養啊?」但事實上,夏季濕熱的天氣也可能造成一些身體問題。

 

郭院長除了提到夏季飲食之要點,還有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冬病夏治」療法,就是本診所將於7/11(一)開跑的「三伏貼」。

若您長期困擾於氣喘、過敏性皮膚炎或四肢冰冷等寒性病症,不妨把握夏季三伏之時前來諮詢喔!

 

想要如何保持健康無虞呢? 讓我們透過中醫典籍中記載的建議及中醫的觀點一起調養身心吧~

完整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Erd8rk

寒流來襲、天氣冷颼颼,門診中開始出現許多血壓高的病患。

郭哲彰院長表示,中醫除了飲食控制,可以按摩耳朵後的黃金穴位-降壓溝來作為日常保健。

 

今日陳宇雯醫師要來教大家降血壓的小技巧,趕快來看以下短片吧!

影片連結: https://reurl.cc/dLnmzz

秋分是小兒轉骨的好時機!

父母無不希望孩子長得高和健康,不輸在起跑點上,將孩子的身高與健康視為自己的責任。

郭哲彰院長觀察到坊間流傳著似是而非的轉骨知識,當孩子服用了轉骨方,反而因此長不高。

為避免揠苗助長,且辜負父母一片心意,郭醫師從轉骨的好處開始分享,並破解轉骨的五大迷思,以使讀者具備正確的轉骨認知,給予孩子適切的照顧,長得又高又健康!

完整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Q3DAj0

敬請期待下個月的健康分享唷!

 【習醫心靈點滴2023.03.29】

中醫在長照領域的深耕與推廣 文/周子為中醫師

日前有機會擔任輔英科大的中醫健促及延緩社區培力工作坊的講師,藉此機會分享中醫在長照領域上的應用,內心很是歡喜。感謝郭院長的支持,新世紀中醫團隊自109年起即參與衛福部預防及延緩失能課程模組的規劃,並於多個巷弄長照站授課教導長輩們中醫養生知識,過程中也很感恩許多前輩和專家的回饋與指點,有不足處我們就虛心受教並改善,在長照這個領域我們並非專家,只能邊做邊學習。其實,中醫是一門很貼近生活的傳統醫學,以實用性來說,據點長輩並不需要理解太深奧的專業理論,只要知道平時該怎麼吃、該怎麼活動、該怎麼按摩穴道,就可以在預防及延緩疾病上有著顯著的成效,這一門累積了古聖先賢幾千年的寶貴養生經驗,應該是有很多可探索的寶藏蘊藏其中。現在,我們除了替據點長輩們開設課程授課,也針對長照從業人員做師資培訓,未來希望能培養更多志同道合的專業講師及照顧者,將中醫養生觀念發揚光大,普及在長照領域。長照是一門跨專業的學問,不同專業在此交會合作開發出更適合長者的照顧模式,既有趣又有意義,相信中醫在此也能散發出古老智慧的光芒,跟不同領域的人才一起照亮長照的每個角落,我想,這也是身為一位現代中醫師可以努力的方向吧。

 【習醫心靈點滴2022.10. 08✍️ 】

中醫論人因工程預防肌肉骨骼傷害 文/翁顥溱中醫師

 

這次應邀至高雄市環境保護局,對於「中醫論人因工程預防肌肉骨骼傷害」的主題,做了一次對於相關單位工作者健康促進的演講,如何降低工作時引發的職業損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預防與保養?又有哪些穴位按壓可以舒緩筋骨之不適?這次的講座從肩頸、腰背到膝蓋一次包含在內,讓大家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如何守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謝謝勞安室翁武德主任、李元新專門委員及所有參與講座人員的全程參與,大家認真上課的神情與熱情的參與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畫面,希望藉由每次的健康講座都能讓大家更認識中醫,運用中醫的智慧來預防疾病與養生、舒緩身體的不適。

在診間很喜歡對病人作衛教,但是常常礙於看診時間有限無法太全面或有系統的講解,然而想要改變身體的狀況,正確的觀念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常常喜歡在演講的時候把概念講的有系統一些,參考大家的回饋,也會讓我設法解釋得更淺顯易懂,這樣的演講真的是可謂教學相長,也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認識大家,希望很快就能再相見。

最後,要祝福每個人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順心如意、疫情快快退散~

 

【習醫心靈點滴2022.06.22】 

文/周子為中醫師 中醫COVID-19視訊診療

 

COVID-19疫情自今年四月底後在台灣日益嚴峻,確診人數成指數型成長,至五月底單日確診數已接近十萬,雖然輕症及無症狀者比例高於99.7%,但仍有機會因為個人體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另外,染疫後所留下的後遺症可能延綿數月甚至更久時間,也是需要被重視的問題之一。不管是輕症還是後遺症,這兩類問題其實都有中醫可施展之處。本診所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加入成為COVID-19疫情相關諮詢中醫院所之一,並提供COVID-19確診者居家照護視訊診療,很榮幸我也能參與,成為輪值視訊看診的醫師之一,希望能夠藉此替台灣的醫療照護系統盡一份心力。

 

拜科技之賜,如今得以在不接觸病患的情況下視訊診療,雖然少了脈診,但若確實執行望、聞、問診,做出專業的判斷仍是可以達到的目標。而根據體質不同做客製化的治療方式一直是中醫的強項,民眾也不需要過於執著服用「清冠一號」,儘管放心讓合格中醫師來評估開方即可。在實際視訊診療的過程中,往往可以見到病人在染疫後的身心不適,甚至是其家屬的焦慮不安,都毫無遮掩地呈現出來,而此時此刻,我內心也堅信中醫能夠給予幫助,只希望我能夠發揮所學照顧到這群患者,讓他們身心早日康復。

 

此外,為了順利執行視訊診療的任務,其行政過程的繁瑣也須仰賴許多同事的協助,這陣子常見到她們加班忙得暈頭轉向,這些背後的辛勞雖很難被大眾看見,但卻是完成計畫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我心中很是感激。很高興能夠跟著診所團隊一同參與這次的視訊診療,希望透過這樣的診療方式,可以更便捷地減輕患者的不適,陪伴大家一起走向疫情後的平靜與安樂!

 【習醫心靈點滴2022.03.04✨】

文/翁顥溱中醫師 高雄市私立妙慧幼兒園授課摘要

 

2/19(六)在高雄市私立妙慧幼兒園的細心安排下,幫老師們上了一堂有關幼兒保育的研習課程,在課程中介紹了常見的幼兒疾病有哪些?西醫如何預防與治療?中醫又是以怎樣的觀點治療疾病?最後教大家用精油與小兒推拿、穴位按摩的方式幫助小朋友保健身體等等。

 

在場的老師們都非常認真聆聽與學習並沒有因為假日還要上研習課程而不耐或疲厭,課程中帶領他們一起練習如何找到正確的穴位、使用正確的推拿及按摩手法幫孩子們保健,看到老師們認真的學習態度我突然羨慕起在這裡上課的孩子們,因為被一群充滿學習熱情的老師教育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知無不言的傾囊相授醫學領域相關知識,而老師們也開心地與我分享他們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式,幼兒園廚師還虛心地請教如何應用中醫食補的概念來幫助幼兒園師生保健身體,大家想要幫助別人那顆良善的心在這個地方處處可見。

 

真的非常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到妙慧幼兒園上課,希望可以幫助老師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有更多方式幫忙孩子減輕身心的不適,讓孩子們可以健康快樂平安的長大。

 【習醫心靈點滴2021.12.15✍️

文/翁顥溱中醫師 中醫養生觀念紮根

因社會變遷與醫療衛生的進步,國人平均壽命長期呈現上升的趨勢,而生育率與死亡率的下降,使整體人口結構快速趨向高齡化,臺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推估至115年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的長期照顧需求變得刻不容緩。

新世紀中醫診所的醫師們也參與了銀髮族的延緩失能課程-我們應用傳統中醫理論架構出一些適合高齡者上的課程,跟社區長照據點結合,推廣中醫養生觀念給社區長輩,提供在地老化需要的健康照顧資源。

每次去據點幫長者們上課,看到大家認真參與課程的神情,還有努力學習新事物時眼神中所散發出來的光芒,都會讓我發自內心的替他們感到開心,並且體會到《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句話的內涵在真實世界實現的畫面,非常感動。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裡,能夠藉由看診的方式關懷患者,盡我所能稍稍解決些許患者身心上的不適,並且在傳播中醫養生的觀念課程中,與許多參與者的互動,並在其反饋中讓我能教學相長,真的很榮幸自己似乎能為他人的生命帶來一點溫暖、希望與歡樂。 我想,這是身為醫者最最幸福的事情了!

 

 

 

 【習醫心靈點滴2021.10.18】

文/周子為中醫師  一日之計在於晨

 

身為中醫師,常常在思考除了醫療以外,還能做什麼事情可以照顧到民眾的健康,學生時期看到著名醫家余浩寫的書,裡頭提及他會帶著病人去爬山健身、接觸大自然,總覺得心生嚮往。感謝診所所處的位置如此鄰近自然,在過去這一年裡,雖無法達到余醫師的境界,但我也嘗試著讓自己走出診間,接觸到周圍的自然環境,畢竟,診所旁邊就有一個景色如此優美的公園,不好好使用實在可惜。於是我從去年夏天開始,每週二早上七點左右都會免費在河堤公園裡帶著社區的民眾練習健身氣功五禽戲,陸陸續續也獲得許多熱愛運動且早起的居民響應,大夥人在溫煦晨曦下踩踏著綠意盎然的青草地練功,伴著蟲鳴鳥叫和周圍少許的人車聲,頗有鬧中取靜之感,此時此地練習五禽戲的感覺跟在室內教室練習很不一樣,更能接收到大自然帶來的能量。

然而,今年年中因為遇到疫情,暫停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晨練。如今雖疫情趨緩,回來練習的人數已驟減許多,一位時常參與晨練的居民擔心地說:「怎麼人越來越少了?」我笑著回答:「這也是人之常情啊,畢竟習慣的養成不容易,中斷一段時間後就很難再回復。」儘管如今人數不多,但只要有一個人來,我也會帶著他一起練習,反正運動本來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就算自己單獨做也是對自身有益處,不是嗎?行醫多年,發現其實讓一般人理解中醫養生之道並不難,難在知行合一,難在持之以恆,我想這就是健康的關鍵。中醫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醫者要以身作則讓民眾看見的堅持吧!

 

 

 

 【習醫心靈點滴2021.07.17】

文/翁顥溱中醫師  因為疫情,讓我們的心更靠近

 

近幾個月大家的生活因為疫情變調了,為了不讓自己與家人染疫,人人遵守規定外出戴口罩、不在外面用餐、不群聚、不返鄉,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要好好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是我們唯一的願望。

 

這樣的變化也在新世紀中醫診所蔓延開來,門口有體溫監測站,在這裡同仁們幫忙進診所的人消毒與進行實名制登記並且詢問是否有接觸史與旅遊史等等,診所內的同仁們用心的消毒環境的每一個地方甚至每一個角落,只為了讓來看病的患者們可以安心待在這個空間裡,醫師們也用心的診療每一位患者,護理師們親切的問候與照顧,大家竭盡全力幫助病患解決身心上的不適,藥局與櫃檯的同仁們更是全力以赴的幫大家掛號、包藥,相信大家對於診所的防疫茶相當熟悉(在防疫期間陪伴大家度過這嚴峻的時期),這全都是藥局同仁們的用心與努力出來的成果,細數每個環節,才會發現:原來,我們是如此的幸福!有這麼多人的默默守候!每位診所同仁都是患者健康的幕後推手!

 

疫情也許打亂了我們的生活步調,有人染疫、有人失去生命,但是,它更讓我看到了台灣人的自律與善良,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健康與安全,大家限縮了自己的生活空間、配合戴口罩、量體溫與消毒,而且,在這個時候,我看到更多人為了讓疫情早日平息而參加抄經、每日祈禱或禱告、送愛與物資給需要幫助的人等等,原來台灣人這麼有福不是沒有原因的,常常我都在內心默默地感謝大家的良善,就像蔣勳老師說的任何一個地方有災難,都是大家的災難,我們不僅同島一命,更是同球一命,深深感受到,因為疫情,讓大家的心更靠近了!